close

 
 

 本期專欄:修十信心須具十德(上)

《瓔珞經》講:「修十信心須具十德」。如果具有十德,就會遇到好老師,為什麼?十德是能感,諸佛如來就應。不具備這個條件,則不能與佛感通。

  一、「遭苦能忍」。無論是修世法、修佛法,尤其是佛法,你要不能忍,就會退轉,這一生就空過了。現在是進入到佛法的末法時代,末法時代有起有伏,我們現在是走下坡的時代,大家都不認真學。世尊滅度的時候,教給後世弟子兩句話:「以戒為師,以苦為師」;你要真正發心弘法利生、護持正法,頭一個就要想到吃苦。

什麼苦都能夠忍受,才能走這個路子,才能得到三寶的加持;如果怕苦、怕難,你走不通。今天眾生多苦,我們希望自己多吃一點苦,眾生能少吃一點苦,這叫代眾生苦,這是先決條件。

  二、「慈悲深厚」。能夠真正愛護眾生,尤其是現前這個時代的眾生。老人可憐,年老了兒孫不養活他,沒有依靠。外國老人是國家養老,有救濟金給他,物質生活可以不愁,精神生活完全沒有。我們再看兒童,兒童可憐,可憐在什麼地方?沒有機會接受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,長大不知道孝順父母,尊敬長輩.

只學得一些技術,自私自利,不會做人。這是現在全世界普遍的現象,一老一少,多可憐!我們在最近十年接觸很多宗教參加多次世界和平會議,極力提倡宗教團結、族群團結,也極力提倡改善養老、育幼的教育,讓老人真正過一個幸福美滿的晚年。

我們今天講忍苦忍難比釋迦牟尼佛還差很大距離,他是難行能行、難忍能忍,真有慈悲心!沒有深厚的愛心,十信不能成就。

  三、「修習善根」。這是講世間三善根:不貪、不瞋、不痴。反過來,貪瞋痴,是三毒。也就是說,六道裡面所有一切毒害都是從三毒生的,六道裡面所有一切善法,都是從三善根生的。這個重要!要認真學,於世出世間法不貪戀,自己有的,能夠布施供養給所需要的人,這是財布施。

現前社會,最缺乏的是聖賢教育,以佛弟子的身份在世間講經教學,宣揚倫理道德,這叫護持正法,這是法布施。

法布施果報是聰明智慧,財布施得財富「捨得」是佛學名詞,社會上很多人用他不知道出處,這是出自於佛經,有捨後面就有得。

得到之後還要把它捨掉,所以捨得有兩個意思,第一個意思,捨一定有得,捨財得財富,捨法得聰明智慧,捨無畏得健康長壽。

捨無畏是什麼?譬如照顧一些苦難的眾生,照顧老人那就是無畏布施,讓他沒有恐怖、沒有憂慮,讓他心情快樂,這是無畏布施,得的果報是健康長壽。果報得到之後還要把它捨掉,不要享受,你一享受就墮落了。

所以得到的還要把它捨掉,叫捨得。你愈捨,後面來的就愈多,愈多愈捨,不要留,一留立刻就退轉,我們十信心就不能圓滿。這是講修學善根,學這三種布施。

  四、「供養諸佛」。人要修福,世出世間最大的福田無過於佛陀,所以供養佛能修大福報。用什麼方法真正供養佛?弘法利生是真正供養佛,讓社會大眾認識佛法本來面目,不再誤會佛教是迷信、佛教是宗教,這是真正對佛盡孝心。釋迦牟尼佛在世為我們所示現的,求學、教學。

十九歲出去求學,三十歲覺悟,大徹大悟之後就開始教學,教了一輩子,七十九歲圓寂,四十九年教學從來沒有間斷。

一個人去找他,他教一個人;兩個人去找他,他教兩個人;十幾個人找他,他就教那十幾個人;幾百個人找他,那就教幾百個人。一生講經三百餘會,記錄下來就成為經典,留給後人。

佛陀在世,生活簡單,三衣一缽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他什麼都不要。他要後世的學生,世世代代把正法傳下去,正法久住,這是佛的願望。有佛陀的教育,就能幫助眾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,這是對佛的真供養,這是真報佛恩。

  五、「志求勝法」。自己在這一生當中只有一個目標、一個方向,我什麼都不求,就求佛法,求佛法裡面最殊勝的佛法。《華嚴經》殊勝,那是菩薩境界,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佛很慈悲,我們凡夫俗子業障深重,有沒有方法讓我們也同法身菩薩一樣,在一生當中入華嚴境界?有。《華嚴經》末後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讓業障深重的人也能契入華嚴境界,這是無比的殊勝,殊勝當中的殊勝。

我們學《華嚴》,對整個宇宙萬有概略的認識,認識清楚它的真相是相有性無,沒有自性,沒有體;事有理無,有是幻有,空是真空,真空跟幻有不二。這個認識清楚之後有什麼好處?好處在真正放下,我們的麻煩就是放不下。

大乘經教裡面佛給我們說,放下執著就得到正覺,成阿羅漢,超越六道。能夠把分別放下,得到正等正覺,叫菩薩。菩薩能把分別放下,再能把妄想放下,他就證得無上正等正覺,叫佛陀,他成佛了,回歸自性。

這是說,佛經你要是聽多了自然就放下,要是沒有透徹了解,那個堅固的執著打不破,永遠出不了六道輪迴。所以供養諸佛,志求勝法,目的就是學習經教,真正放下。

印光大師開示:示修持方法

色欲一事,乃舉世人之通病。不特中下之人,被色所迷。即上根之人,若不戰兢自持,乾惕在念,則亦難免不被所迷。

試觀古今來多少出格豪傑,固足為聖為賢。祗由打不破此關,反為下愚不肖,兼復永墮惡道者,蓋難勝數。楞嚴經云:若諸世界六道眾生,其心不淫,則不隨其生死相續。汝修三昧,本出塵勞。淫心不除,塵不可出。

學道之人,本為出離生死。苟不痛除此病,則生死斷難出離。即念佛法門,雖則帶業往生。然若淫習固結,則便與佛隔,難於感應道交矣。

欲絕此禍,莫如見一切女人,皆作親想,怨想,不淨想。親想者,見老者作母想,長者作姊想,少者作妹想,幼者作女想。

欲心縱盛,斷不敢於母姊妹女邊起不正念。視一切女人,總是吾之母姊妹女。則理制於欲,欲無由發矣。怨想者,凡見美女,便起愛心。

由此愛心,便墮惡道。長劫受苦,不能出離。如是則所謂美麗嬌媚者,比劫賊虎狼,毒蛇惡蠍,砒霜鴆毒,烈百千倍。於此極大怨家,尚猶戀戀著念,豈非迷中倍人。

不淨者,美貌動人,只外面一層薄皮耳。若揭去此皮,則不忍見矣。骨肉膿血,屎尿毛髮,淋漓狼藉,了無一物可令人愛。但以薄皮所蒙,則妄生愛戀。華瓶盛糞,人不把玩。今此美人之薄皮,不異華瓶。皮內所容,比糞更穢。

何得愛其外皮,而忘其皮裡之種種穢物,漫起妄想乎哉。苟不戰兢乾惕,痛除此習。則唯見其姿質美麗,致愛箭入骨,不能自拔。

平素如此,欲其沒後不入女腹,不可得也。入人女腹猶可。入畜女腹,則將奈何。試一思及,心神驚怖。然欲於見境不起染心,須於未見境時,常作上三種想,則見境自可不隨境轉。否則縱不見境,意地仍復纏綿,終被淫欲習氣所縛。固宜認真滌除惡業習氣,方可有自由分。

倫理道德:為什麼要提倡《弟子規》?

中國傳統的文化教育,講仁義,仁是存心,仁是仁愛,推己及人,想到自己就得想到別人;義是循理,我們表現在外面的做法合情、合理、合法。存仁行義,心是仁,行為是義,這都屬於饒益有情戒。我們今天印送《四庫全書》、印送《四庫薈要》,這是送給國家,世界上許多國家。印送《國學治要》、《群書治要》,幫助全世界的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,認識大乘佛法。

我們真正做出來,即使就在這一點,我們依教奉行,從哪裡做起?一定從《弟子規》做起。不從《弟子規》做起,一點效果都收不到。

有人不相信,不相信的人很多,連一些著名的教授都不相信,曾經來問過我,問我為什麼要提倡《弟子規》?儒家的東西四書五經十三經分量那麼多,為什麼不提倡別的,提倡這個東西?

我的解釋很簡單,我說我們擺上天平,稱一稱分量,這邊就放一本《弟子規》,一千零八十個字;這邊四書五經十三經、《四庫全書》,一大堆擺在這邊,它一樣重。聽的人呆了,怎麼會一樣重?

我就告訴他,我們老祖宗講得好,這邊一大堆的四書五經十三經、《四庫全書》,是博學、審問、慎思、明辨在這邊;《弟子規》那邊是篤行。這一大堆東西學了,你沒有做到等於零,還不如它!這個比喻他懂,他明白了。

答疑解惑

問:弟子在網上看到黃念祖老居士的開示,說阿彌陀佛的「阿」字應該要念成丫,念正確的音功德無量,請示法師。

答:到底哪個音正確,很難說,那一定要問釋迦牟尼佛。任何一個國家民族的語言,古今差別很大。從前的咒,念的時候都很靈,現在念咒都不靈,什麼原因?音不準確。可是音雖然不準確,有一個方法,你能夠真誠恭敬,音不準確也沒有關係,至誠能感通。

就像我們跟一般人交往,我們語言不同,但是他誠懇的心落在眼神上、態度上,我們能夠感受到這個人很誠懇,很老實,是個好人,至誠感通。這種例子很多。在佛門裡有個小故事,是我們以前受戒的時候,戒和尚跟我們說的小故事,就是念咒的時候我們懷疑,這音聲不準確能靈嗎?

他說從前有一個老太太念六字大明咒,她用豆子,用兩個小杯子,一個裡面裝黑豆,她念一聲,拿一個就像念珠一樣放到另一個杯子。

念久了之後,她念得有感應,她念一聲,那個豆子自己會跳過來,不要用手拿,自己會跳過來,有這個感應。有人就跟她講:老太太,妳念這個字音念錯了。「唵嘛呢叭咪吽」,她念的是唵嘛呢叭咪,那個豆子會跳。這是念錯了,唵嘛呢叭咪吽。

她說好,我念唵嘛呢叭咪吽,豆子不跳了。

我還是念唵嘛呢叭咪,它又跳了。

所以這是誠則靈。音聲念得很正確沒有誠意,不靈;真有誠意,音聲念錯了也靈。黃老居士這樣說,你看看諦閑法師、倓虛法師就不是這樣說。人家一問他,都行,只要誠心去念,南無阿(丫)彌陀佛也行,阿(ㄛ)彌陀佛也行。

人各種方言都不一樣,難道念的音不準確都不能往生嗎?音念得不準確,往生的還挺多。念準確的,不能往生的也很多,這個梵音它是念丫,念阿(丫)彌陀佛。可是我們中國,特別是南方都念阿(ㄛ)彌陀佛。你看倓虛法師念阿(ㄛ)彌陀佛,諦閑法師也是念阿(ㄛ)彌陀佛。

所以不在形式,不需要在這裡去計較,總是真誠清淨平等,最重要的還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,你的心跟佛心就相應。

心得交流

題目:推廣聖賢教育心得

要想推廣聖賢經典,從自身做起,身教勝於言教,經典裡說的內容自己首先要在生活中落實,自己做到後就會影響到家人,如果整個家庭和睦恩愛,是家庭中的楷模,自然會影響到鄰居和自己身邊的人,這樣聖賢的經典自然就會推廣擴大。「有緣則兼善天下,無緣則獨善其身」「人有善願,天必從之」,先發弘法的願心,然後隨緣做事,這是自己學佛這麼多年最深的體會。

(文摘:佛陀教育雜誌343)


願以此功德。莊嚴佛淨土

上報四重恩。下濟三途苦

若有見聞者。悉發菩提心

盡此一報身。同生極樂國

 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iing 的覺塵了塵 的頭像
    miing 的覺塵了塵

    miing的覺塵了塵部落格

    miing 的覺塵了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