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 

本期專欄:漢字的妙用和文言文的重要性()

中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,它的特性在全世界獨一無二。中國文字的造字具有非常縝密的六個體例,叫做六書。六書包含象形、指事、會意、形聲、轉注、假借六個原則。

一個字,你雖然不認識,不知道讀什麼音,可是卻能根據六書的原則想到它的意思,這種智慧符號的功能是外國文字所沒有的。

比如篆文的「山」字,它就像山的樣子,「水」,是流水的形狀,一看就明白。看到這個字就能想到它表什麼意思,這在外國文字是做不到的。

特別是會意字,很簡單的符號就能把很深的意思給顯示出來,譬如「思」字,心上一個田字,一格一格的田表示分別;「想」字是心裡有相,在想一個人,心裡有個形相在;「忠」字,心中不偏不邪;「孝」字,上一半是『老』字,下一半是『子』字,表示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,孝的道理蘊含其中。

再往深處體會,上一代還有上一代,過去無始;下一代還有下一代,未來無終;無始無終是一個自己。由此可知,這個符號,它裡面真正的含義,豎的講無始無終,橫的講盡虛空遍法界,這在佛法講是一切法的總綱領。

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,是一個整體,決定不能夠分割,這是孝字所含的真實意義。所以中國字是智慧的符號,字字有涵義,看到字就能懂得它的意思,真妙!不能輕易改革,一改變它,意思就完全沒有了。

中國文言文言簡意賅,是最優美的書面語言。

文言文是祖先留給我們最寶貴的遺產,也是全人類最豐富的文化寶藏。文言文和漢字六書一樣,在全世界也是獨一無二的,其他國家民族沒有這樣的文化。

我們的老祖宗看到口頭語言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,要找一個永遠不變的方法,把智慧、經驗、理念傳給後人,這就發明了文言文。譬如我們小時候說的口語,現在的年輕人往往聽不懂,而現在年輕一輩人講的話我們老年人也往往聽不明白,這就是口語隨著時代發生變更的現象,但是文言永遠不會變,用文言文寫出的文章,世世代代傳承,哪怕千百年之後看到還像跟古人當面對話一樣親切明白。發明文言文,把口語和書面語分開,這是中國老祖宗的高明之處,這個發明真正了不起。

像外國人,語跟文不分開,一兩百年之後的人就看不懂前人的文章。如古希臘文、拉丁文,只有極少數的考古學家在那裡摸索,還未必能完全瞭解,無法普及流通。為了能看懂,他們的經典世世代代在跟著口語改寫。改寫能做到跟原來一樣嗎?不一樣。

所以外國的宗教經典,現在流通的本子跟古時候本子不一樣,因為改寫而變質了,不改就看不懂。唯有中國經典永遠不改,可見中國人的祖先有智慧,從商周時候就把語跟文分成兩條道路,語言隨著時代改變,而文不變,這個方法妙極了。

我們今天能通達文言文,讀《論語》就像跟孔夫子寫信往來一樣,讀《孟子》就像跟孟夫子見面一樣。二千多年以前的書籍,現在讀起來也不至於發生誤解,這就是文言文的好處。

中國文化豐富,祖宗留下來的智慧經驗的寶藏,一生受用不盡!我們都得認識清楚,人間的寶不是那些古董,而是道德、智慧、學問。真正的寶是典籍,《大藏經》是寶,《四庫全書》是寶,《易經》是寶,這些典籍是有智慧、有大德行的人,千萬年以來智慧的結晶、方法的總匯、經驗的累積。

中國的古聖先賢替後世子孫想得太周到了,用文言文這樣一個工具,把幾千年的智慧、才藝、經驗、思想、見解傳遞給我們。我們一定要掌握文言文,這是通達文化寶藏的一把鑰匙,如果沒有文言文的基礎,這些經典擺在面前我們也沒有能力閱讀。

文字是手段、是方法,不學文言文《四庫》門是關著的,《大藏》門也是關著的,你沒份。如果我們能通達文言文,寶庫的門就能夠打開,寶藏就屬於自己,就能增長學問、增長見識,由此可知文言文重要。如果我們今天把文言文丟棄了,怎能對得起祖先?所以,我們後代子孫要認識、珍惜、愛護它,要把它好好地接受過來,不能讓它斷絕。

我們發願繼承這個文化寶庫,自己做榜樣,帶動年輕人來學習並承傳下去。文言文在八十年前還是亞洲許多國家通用的文字,日本人學,韓國人學,越南人學,東南亞國家有很多人都學。一個人不通別國的言語沒有關係,他可以寫字,可以筆談,因為大家都學文言文,都念中國書。他為什麼要學文言文?

可以直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,如果通過翻譯,意思就變了。現在的人都不學文言文了,把古籍翻成白話文,可是翻出來味道就不一樣了。古籍的白話翻譯本,市面上流通的不少,很多人在翻譯,翻得都不一樣。看別人翻譯出來的白話文,好像是他吃完之後吐出來再餵你,不是原味,而是他的味道,所以,最好還是學文言文,直接去讀原文,享受原汁原味。

印光大師開示:示念佛方法

至於念佛,心難歸一,當攝心切念,自能歸一。攝心之法,莫先于至誠懇切;心不至誠,欲攝莫由。既至誠已,猶未純一,當攝耳諦聽。無論出聲默念,皆須念從心起,聲從口出,音從耳入。

默念雖不動口,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。心口念得清清楚楚,耳根聽得清清楚楚,如是攝心,妄念自息矣。如或猶湧妄波,即用十念記數,則全心力量,施於一聲佛號;雖欲起妄,力不暇及。

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,在昔宏淨土者,尚未談及,以人根尚利,不須如此,便能歸一故耳。光以心難制伏,方識此法之妙。蓋屢試屢驗,非率爾臆說,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,令萬修萬人去耳。

所謂十念記數者,當念佛時,從一句至十句,須念得分明,仍須記得分明。至十句已,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,不可二十、三十。隨念隨記,不可掐珠,唯憑心記。若十句直記為難,或分為兩氣,則從一至五,從六至十。若又費力,當從一至三,從四至六,從七至十,作三氣念。念得清楚,記得清楚,聽得清楚,妄念無處著腳,一心不亂,久當自得耳。

須知此之十念,與晨朝十念,攝妄則同,用功大異。晨朝十念,盡一口氣為一念,不論佛數多少;此以一句佛為一念。彼唯晨朝十念則可,若二十、三十,則傷氣成病。此則念一句佛,心知一句;念十句佛,心知十句。從一至十,從一至十,縱日念數萬,皆如是記。不但去妄,最能養神。

隨快隨慢,了無滯礙;從朝至暮,無不相宜。較彼掐珠記數者,利益天殊。彼則身勞而神動,此則身逸而心安。但作事時,或難記數,則懇切直念。作事既了,仍復攝心記數;則憧憧往來者,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。

大勢至謂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得三摩地,斯為第一。利根則不須論,若吾輩之鈍根,捨此十念記數之法,欲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大難大難。

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,乃即淺即深,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。但當仰信佛言,切勿以己見不及,遂生疑惑,致多劫善根,由茲中喪,不能究竟親獲實益,為可哀也。掐珠念佛,唯宜行住二時。若靜坐養神,由手動故,神不能安,久則受病。此十念記數,行住坐臥,皆無不宜。

倫理道德:紮根教育紮得好,八十歲不會變

所以人不懂得孝順父母,不知道尊敬師長,不尊重你所學的課程,你是一無所得,再好的老師都不行,都沒法子教你,這是恢復傳統教學的困難之所在。就是現在人從小就放逸了,習慣成自然,沒有規矩了。中國古時候教學從小就學規矩,坐有坐的相,站有站的相,從小就要受嚴格的約束,怎麼可以隨便?怎麼可以沒有上下、沒有規矩?

所以《弟子規》那是規矩,什麼時候教的?小孩一出生他眼睛張開了他就會看,他耳朵豎起來他會聽,雖然他不會說話,他已經在察言觀色,已經在學習了。所以中國古人講「教兒嬰孩」,不是小孩,嬰孩剛剛出生,紮根教育是一千天,就是三年,從初生到三歲這個三年紮下來的根。古諺語有一句話說「三歲看八十」,這個紮根教育紮得好,八十歲不會變。

所以《弟子規》不是教小朋友念的,是父母在小朋友面前做出來給他看,完全是身教。父母,你看他怎樣孝順他的父母,小孩都看會了將來長大就會孝順父母。所以父母家人在小孩面前,一定要守禮、要規規矩矩,為什麼?他在學習。決定不能讓他看到負面的、聽到負面的,不可以,他看到的、聽到的、接觸到的,全是正面的。

現在這個教育沒有了,從小小孩一睜眼睛,他看到、聽到、接觸到全是負面的。現在父母忙著自己事情,沒有時間教兒女,兒女交給誰?交給佣人。佣人教他些什麼?佣人怕他吵、怕他鬧,喜歡什麼就給什麼,讓他吃好吃的、玩好玩的。叫他看電視,電視看上癮,佣人可高興了,為什麼?省事不操心。看到那些東西,暴力色情、殺盜淫妄全學會了。所以現在父母老是叫著兒女不好教,老師也是叫著學生不好教。

在過去父母跟老師,好像沒聽說說出這種話的,哪有這種道理?這是現在社會形成的。古時候的社會是以讀書明理為第一,現在不是的,現在社會是哪個人錢多是第一,所以不擇手段的去奪取財富。

利是人之必爭,這世界還會有和平嗎?

還會有安定嗎?不可能。所以競爭這兩個字害死人!

同學的學佛心得題目:雜念紛飛如何對治

阿彌陀佛!

我們是凡夫,雜念紛飛非常正常,知道自己有雜念,是因為有清淨來作對比,如果有雜念而不自知,那就是愚夫了。大德們經常用一個比喻來說明,一個暗室,我們根本看不到灰塵,一縷陽光進來,馬上發現灰塵紛飛,陽光沒進來時,並不是沒有灰塵,而是「不覺」,一縷陽光,就是「一念覺」,接下來就是「悟後起修」。我們現在雜念紛飛,比如灰塵,愈掃愈重。念佛、讀經,就是往雜念中摻淨念,直到淨念完全取代雜念。

往雜念中摻淨念的關鍵是關注淨念而不關注雜念。念佛時「都攝六根,淨念想繼」,都攝六根關鍵是用心、用耳去聽自己念的佛號、佛經,要字字清楚,不在速度。這需要一個過程,末學的體會:從家到單位,騎車要十至十五分鐘時間,一路念佛,開始時,也只能連續念完兩、三段佛號(三三四的十念法,一組三三四為一段)而妄想、雜念占了整個上班時間的九成以上。

三年後,最得力時,十多分鐘的路程,妄念能減少到最少四次。淨念的時間比重越來越多。當然也是進進退退,總體上明顯感覺到功夫在長進。大德們都講「不怕念起」就怕覺遲」,發現妄念,馬上用佛號替換掉。

答 疑 解 惑

問:弟子邊學《無量壽經》邊學《弟子規》,無意中發現他人的對錯掌握在我自己手中,而不是他人。請問這個體會正確嗎?

答:正確。世間所有一切事,說實在的沒有是非善惡,是非善惡都在自己的起心動念。

自己一個善念,世間惡人、惡事都變成善的。這就是《楞嚴》裡面講的「若能轉物,則同如來」。譬如說有個惡人對我起了惡念,毀謗、侮辱、陷害,這我遇到很多。我們只有一個善念,深深的相信人性本善,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」。

他為什麼會用這個態度對我?他是菩薩,來成就我的,來消我的業障,看看我修行的功夫能不能忍辱,還會不會起瞋恚心?如果我有瞋恚心是我功夫不夠,你看對方不是善人嗎?哪有善惡?

純善的心對於任何人,惡都變成善。所以我們永遠感恩他,他幫我消業障,提升我的境界。我們這種態度回對他,將來他知道的時候,對我們生感激的心,為什麼?他一生沒有碰到第二個,他這種態度對人,人家都要報復他,哪有感恩他的?這就叫若能轉物,則同如來。

遇到善緣決定不能起貪戀心。人家招待你一天,好的時候對你很恭敬、很讚歎,你一被讚歎就迷惑顛倒,那就錯了。出家人,信徒很喜歡你,法師要什麼都供養,你本來出家,又回家了。那是善是惡?惡。他引起你五欲六塵的貪戀,害死你。

所以要認識,順境不生貪戀,要放得下惡境不生瞋恚。貪瞋痴就是在這個境界裡斷掉的沒有這個境界,怎麼曉得你的貪瞋痴沒有了?在人事環境當中磨鍊是最明顯的,要長時間,短時間可不行。

我是過來人,前十年遇到這個境界,勉強的忍心還是有不平。二十年、三十年、四十年,慢慢就愈來愈輕,大概到四十年就自然,一點痕跡都沒有完全以清淨感恩的心對待。哪個不是菩薩?哪個不是佛?

真的像善財五十三參一樣,凡夫、學人只有自己一個,除自己之外,整個社會一切人事物皆是佛菩薩示現教導我的,成就我的,這才入了大方廣的境界。

所以世間沒有善惡,沒有邪正,善惡、邪正都在自己的起心動念。離開妄想分別執著,這個境界就是一真法界。

問:受過大戒的出家師父可以拜有修行且能指導修學的在家居士為師嗎?

答:行,這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已經表演了。維摩居士是在家居士,佛的出家弟子,舍利弗、目犍連,而且還是古佛再來,聽維摩居士講經,也是頂禮三拜,右繞三匝,跟見釋迦牟尼佛的禮節完全相同。佛法是師道,師道是老師第一大。在佛門裡通常稱和尚(親教師),和尚第一大。居士確實有德行、有修持,出家人見他,向他學習,應當把他看作老師,才得受用。

《印光大師文鈔》講: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」。你沒有恭敬心,他再高明也得不到利益。我三個老師,兩個在家的,方東美先生在家的,還不是佛教徒,我跟他學哲學;李炳南老居士是佛教徒,確實人家有修有學,一生的行誼確實可以做出家人好榜樣,主持道場,提倡念佛,在台灣有很大的影響。

(文摘:佛陀教育雜誌351期)

訂閱《佛陀教育雜誌》:http://www.amtb.tw/magazin/magazin.asp

 

淨空老法師 法語

人生苦短 生死事大

六通羅漢 憶昔墮苦 猶出血汗 地獄誠可怖畏也 

 

 引用時~先快速點3下、複製框內の文章語法、進入內容編輯區~

"勾選"左下角-觀看HTML 原始碼,"貼上語法" ~填上文章 "標題" ~按 "發表"即可!

 












http://www.amtb.org.tw/e_card/e-c177.jpg" width=463 height=330 />

本期專欄:漢字的妙用和文言文的重要性()


中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,它的特性在全世界獨一無二。中國文字的造字具有非常縝密的六個體例,叫做六書。六書包含象形、指事、會意、形聲、轉注、假借六個原則。


一個字,你雖然不認識,不知道讀什麼音,可是卻能根據六書的原則想到它的意思,這種智慧符號的功能是外國文字所沒有的。


比如篆文的「山」字,它就像山的樣子,「水」,是流水的形狀,一看就明白。看到這個字就能想到它表什麼意思,這在外國文字是做不到的。


特別是會意字,很簡單的符號就能把很深的意思給顯示出來,譬如「思」字,心上一個田字,一格一格的田表示分別;「想」字是心裡有相,在想一個人,心裡有個形相在;「忠」字,心中不偏不邪;「孝」字,上一半是『老』字,下一半是『子』字,表示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,孝的道理蘊含其中。


再往深處體會,上一代還有上一代,過去無始;下一代還有下一代,未來無終;無始無終是一個自己。由此可知,這個符號,它裡面真正的含義,豎的講無始無終,橫的講盡虛空遍法界,這在佛法講是一切法的總綱領。


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,是一個整體,決定不能夠分割,這是孝字所含的真實意義。所以中國字是智慧的符號,字字有涵義,看到字就能懂得它的意思,真妙!不能輕易改革,一改變它,意思就完全沒有了。


中國文言文言簡意賅,是最優美的書面語言。


文言文是祖先留給我們最寶貴的遺產,也是全人類最豐富的文化寶藏。文言文和漢字六書一樣,在全世界也是獨一無二的,其他國家民族沒有這樣的文化。


我們的老祖宗看到口頭語言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,要找一個永遠不變的方法,把智慧、經驗、理念傳給後人,這就發明了文言文。譬如我們小時候說的口語,現在的年輕人往往聽不懂,而現在年輕一輩人講的話我們老年人也往往聽不明白,這就是口語隨著時代發生變更的現象,但是文言永遠不會變,用文言文寫出的文章,世世代代傳承,哪怕千百年之後看到還像跟古人當面對話一樣親切明白。發明文言文,把口語和書面語分開,這是中國老祖宗的高明之處,這個發明真正了不起。


像外國人,語跟文不分開,一兩百年之後的人就看不懂前人的文章。如古希臘文、拉丁文,只有極少數的考古學家在那裡摸索,還未必能完全瞭解,無法普及流通。為了能看懂,他們的經典世世代代在跟著口語改寫。改寫能做到跟原來一樣嗎?不一樣。


所以外國的宗教經典,現在流通的本子跟古時候本子不一樣,因為改寫而變質了,不改就看不懂。唯有中國經典永遠不改,可見中國人的祖先有智慧,從商周時候就把語跟文分成兩條道路,語言隨著時代改變,而文不變,這個方法妙極了。


我們今天能通達文言文,讀《論語》就像跟孔夫子寫信往來一樣,讀《孟子》就像跟孟夫子見面一樣。二千多年以前的書籍,現在讀起來也不至於發生誤解,這就是文言文的好處。


中國文化豐富,祖宗留下來的智慧經驗的寶藏,一生受用不盡!我們都得認識清楚,人間的寶不是那些古董,而是道德、智慧、學問。真正的寶是典籍,《大藏經》是寶,《四庫全書》是寶,《易經》是寶,這些典籍是有智慧、有大德行的人,千萬年以來智慧的結晶、方法的總匯、經驗的累積。


中國的古聖先賢替後世子孫想得太周到了,用文言文這樣一個工具,把幾千年的智慧、才藝、經驗、思想、見解傳遞給我們。我們一定要掌握文言文,這是通達文化寶藏的一把鑰匙,如果沒有文言文的基礎,這些經典擺在面前我們也沒有能力閱讀。


文字是手段、是方法,不學文言文《四庫》門是關著的,《大藏》門也是關著的,你沒份。如果我們能通達文言文,寶庫的門就能夠打開,寶藏就屬於自己,就能增長學問、增長見識,由此可知文言文重要。如果我們今天把文言文丟棄了,怎能對得起祖先?所以,我們後代子孫要認識、珍惜、愛護它,要把它好好地接受過來,不能讓它斷絕。


我們發願繼承這個文化寶庫,自己做榜樣,帶動年輕人來學習並承傳下去。文言文在八十年前還是亞洲許多國家通用的文字,日本人學,韓國人學,越南人學,東南亞國家有很多人都學。一個人不通別國的言語沒有關係,他可以寫字,可以筆談,因為大家都學文言文,都念中國書。他為什麼要學文言文?


可以直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,如果通過翻譯,意思就變了。現在的人都不學文言文了,把古籍翻成白話文,可是翻出來味道就不一樣了。古籍的白話翻譯本,市面上流通的不少,很多人在翻譯,翻得都不一樣。看別人翻譯出來的白話文,好像是他吃完之後吐出來再餵你,不是原味,而是他的味道,所以,最好還是學文言文,直接去讀原文,享受原汁原味。


印光大師開示:示念佛方法


至於念佛,心難歸一,當攝心切念,自能歸一。攝心之法,莫先于至誠懇切;心不至誠,欲攝莫由。既至誠已,猶未純一,當攝耳諦聽。無論出聲默念,皆須念從心起,聲從口出,音從耳入。


默念雖不動口,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。心口念得清清楚楚,耳根聽得清清楚楚,如是攝心,妄念自息矣。如或猶湧妄波,即用十念記數,則全心力量,施於一聲佛號;雖欲起妄,力不暇及。


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,在昔宏淨土者,尚未談及,以人根尚利,不須如此,便能歸一故耳。光以心難制伏,方識此法之妙。蓋屢試屢驗,非率爾臆說,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,令萬修萬人去耳。


所謂十念記數者,當念佛時,從一句至十句,須念得分明,仍須記得分明。至十句已,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,不可二十、三十。隨念隨記,不可掐珠,唯憑心記。若十句直記為難,或分為兩氣,則從一至五,從六至十。若又費力,當從一至三,從四至六,從七至十,作三氣念。念得清楚,記得清楚,聽得清楚,妄念無處著腳,一心不亂,久當自得耳。


須知此之十念,與晨朝十念,攝妄則同,用功大異。晨朝十念,盡一口氣為一念,不論佛數多少;此以一句佛為一念。彼唯晨朝十念則可,若二十、三十,則傷氣成病。此則念一句佛,心知一句;念十句佛,心知十句。從一至十,從一至十,縱日念數萬,皆如是記。不但去妄,最能養神。


隨快隨慢,了無滯礙;從朝至暮,無不相宜。較彼掐珠記數者,利益天殊。彼則身勞而神動,此則身逸而心安。但作事時,或難記數,則懇切直念。作事既了,仍復攝心記數;則憧憧往來者,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。


大勢至謂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得三摩地,斯為第一。利根則不須論,若吾輩之鈍根,捨此十念記數之法,欲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大難大難。


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,乃即淺即深,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。但當仰信佛言,切勿以己見不及,遂生疑惑,致多劫善根,由茲中喪,不能究竟親獲實益,為可哀也。掐珠念佛,唯宜行住二時。若靜坐養神,由手動故,神不能安,久則受病。此十念記數,行住坐臥,皆無不宜。


倫理道德:紮根教育紮得好,八十歲不會變


所以人不懂得孝順父母,不知道尊敬師長,不尊重你所學的課程,你是一無所得,再好的老師都不行,都沒法子教你,這是恢復傳統教學的困難之所在。就是現在人從小就放逸了,習慣成自然,沒有規矩了。中國古時候教學從小就學規矩,坐有坐的相,站有站的相,從小就要受嚴格的約束,怎麼可以隨便?怎麼可以沒有上下、沒有規矩?


所以《弟子規》那是規矩,什麼時候教的?小孩一出生他眼睛張開了他就會看,他耳朵豎起來他會聽,雖然他不會說話,他已經在察言觀色,已經在學習了。所以中國古人講「教兒嬰孩」,不是小孩,嬰孩剛剛出生,紮根教育是一千天,就是三年,從初生到三歲這個三年紮下來的根。古諺語有一句話說「三歲看八十」,這個紮根教育紮得好,八十歲不會變。


所以《弟子規》不是教小朋友念的,是父母在小朋友面前做出來給他看,完全是身教。父母,你看他怎樣孝順他的父母,小孩都看會了將來長大就會孝順父母。所以父母家人在小孩面前,一定要守禮、要規規矩矩,為什麼?他在學習。決定不能讓他看到負面的、聽到負面的,不可以,他看到的、聽到的、接觸到的,全是正面的。


現在這個教育沒有了,從小小孩一睜眼睛,他看到、聽到、接觸到全是負面的。現在父母忙著自己事情,沒有時間教兒女,兒女交給誰?交給佣人。佣人教他些什麼?佣人怕他吵、怕他鬧,喜歡什麼就給什麼,讓他吃好吃的、玩好玩的。叫他看電視,電視看上癮,佣人可高興了,為什麼?省事不操心。看到那些東西,暴力色情、殺盜淫妄全學會了。所以現在父母老是叫著兒女不好教,老師也是叫著學生不好教。


在過去父母跟老師,好像沒聽說說出這種話的,哪有這種道理?這是現在社會形成的。古時候的社會是以讀書明理為第一,現在不是的,現在社會是哪個人錢多是第一,所以不擇手段的去奪取財富。


利是人之必爭,這世界還會有和平嗎?


還會有安定嗎?不可能。所以競爭這兩個字害死人!


同學的學佛心得題目:雜念紛飛如何對治


阿彌陀佛!


我們是凡夫,雜念紛飛非常正常,知道自己有雜念,是因為有清淨來作對比,如果有雜念而不自知,那就是愚夫了。大德們經常用一個比喻來說明,一個暗室,我們根本看不到灰塵,一縷陽光進來,馬上發現灰塵紛飛,陽光沒進來時,並不是沒有灰塵,而是「不覺」,一縷陽光,就是「一念覺」,接下來就是「悟後起修」。我們現在雜念紛飛,比如灰塵,愈掃愈重。念佛、讀經,就是往雜念中摻淨念,直到淨念完全取代雜念。


往雜念中摻淨念的關鍵是關注淨念而不關注雜念。念佛時「都攝六根,淨念想繼」,都攝六根關鍵是用心、用耳去聽自己念的佛號、佛經,要字字清楚,不在速度。這需要一個過程,末學的體會:從家到單位,騎車要十至十五分鐘時間,一路念佛,開始時,也只能連續念完兩、三段佛號(三三四的十念法,一組三三四為一段)而妄想、雜念占了整個上班時間的九成以上。


三年後,最得力時,十多分鐘的路程,妄念能減少到最少四次。淨念的時間比重越來越多。當然也是進進退退,總體上明顯感覺到功夫在長進。大德們都講「不怕念起」就怕覺遲」,發現妄念,馬上用佛號替換掉。


答 疑 解 惑



問:弟子邊學《無量壽經》邊學《弟子規》,無意中發現他人的對錯掌握在我自己手中,而不是他人。請問這個體會正確嗎?



答:正確。世間所有一切事,說實在的沒有是非善惡,是非善惡都在自己的起心動念。


自己一個善念,世間惡人、惡事都變成善的。這就是《楞嚴》裡面講的「若能轉物,則同如來」。譬如說有個惡人對我起了惡念,毀謗、侮辱、陷害,這我遇到很多。我們只有一個善念,深深的相信人性本善,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」。


他為什麼會用這個態度對我?他是菩薩,來成就我的,來消我的業障,看看我修行的功夫能不能忍辱,還會不會起瞋恚心?如果我有瞋恚心是我功夫不夠,你看對方不是善人嗎?哪有善惡?


純善的心對於任何人,惡都變成善。所以我們永遠感恩他,他幫我消業障,提升我的境界。我們這種態度回對他,將來他知道的時候,對我們生感激的心,為什麼?他一生沒有碰到第二個,他這種態度對人,人家都要報復他,哪有感恩他的?這就叫若能轉物,則同如來。


遇到善緣決定不能起貪戀心。人家招待你一天,好的時候對你很恭敬、很讚歎,你一被讚歎就迷惑顛倒,那就錯了。出家人,信徒很喜歡你,法師要什麼都供養,你本來出家,又回家了。那是善是惡?惡。他引起你五欲六塵的貪戀,害死你。


所以要認識,順境不生貪戀,要放得下惡境不生瞋恚。貪瞋痴就是在這個境界裡斷掉的沒有這個境界,怎麼曉得你的貪瞋痴沒有了?在人事環境當中磨鍊是最明顯的,要長時間,短時間可不行。


我是過來人,前十年遇到這個境界,勉強的忍心還是有不平。二十年、三十年、四十年,慢慢就愈來愈輕,大概到四十年就自然,一點痕跡都沒有完全以清淨感恩的心對待。哪個不是菩薩?哪個不是佛?


真的像善財五十三參一樣,凡夫、學人只有自己一個,除自己之外,整個社會一切人事物皆是佛菩薩示現教導我的,成就我的,這才入了大方廣的境界。


所以世間沒有善惡,沒有邪正,善惡、邪正都在自己的起心動念。離開妄想分別執著,這個境界就是一真法界。



問:受過大戒的出家師父可以拜有修行且能指導修學的在家居士為師嗎?



答:行,這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已經表演了。維摩居士是在家居士,佛的出家弟子,舍利弗、目犍連,而且還是古佛再來,聽維摩居士講經,也是頂禮三拜,右繞三匝,跟見釋迦牟尼佛的禮節完全相同。佛法是師道,師道是老師第一大。在佛門裡通常稱和尚(親教師),和尚第一大。居士確實有德行、有修持,出家人見他,向他學習,應當把他看作老師,才得受用。

《印光大師文鈔》講: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」。你沒有恭敬心,他再高明也得不到利益。我三個老師,兩個在家的,方東美先生在家的,還不是佛教徒,我跟他學哲學;李炳南老居士是佛教徒,確實人家有修有學,一生的行誼確實可以做出家人好榜樣,主持道場,提倡念佛,在台灣有很大的影響。


(文摘:佛陀教育雜誌351期)



訂閱《佛陀教育雜誌》:http://www.amtb.tw/magazin/magazin.asp"> style="COLOR: white">http://www.amtb.tw/magazin/magazin.asp




 






淨空老法師 法語


人生苦短 生死事大


六通羅漢 憶昔墮苦 猶出血汗 地獄誠可怖畏也 



http://www.chandao.com/upload_files/14/vbCAEd20050414084212807.jpg" width=640 height=480 />

 

 
 
 
 
 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iing 的覺塵了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