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陪孩子一起學生死 / 作者:許翠谷

大手牽小手 學習面對死亡

聖嚴法師曾說:「死亡這堂課,是永遠學不完的。」
當我們和孩子談論死亡的同時
孩子對生命敏銳的觀察、直承活潑的活在當下
在在都帶著我們重新去學習、思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

今年二月,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捨報圓寂,簡約而莊嚴的佛事,引起了社會大眾的關注與討論,尤其植存儀式,法師以身示範,破除對色身的執著,讓人不僅認識了死亡是生命的必然,也更願意去探究生命的原貌。而許多小朋友在看了媒體的報導之後,也紛紛提出自己的觀察:「為什麼聖嚴法師這麼厲害也會死掉?」、

「火化的時候,會不會痛?」「人死了之後會去哪裡?」…

聽到孩子的這些疑惑,你會如何回應?是悉心地了解孩子為什麼提出這樣的疑惑,並與孩子一起討論生死課題,或者因為自己也不甚清楚死亡究竟是怎麼一回事,而喝叱一句「小孩子不要亂講話」?

你是否記得,小時候如果住家附近搭了帳篷,懸起竹幡輓額,爸媽總會警覺地摀住你的眼耳,盡量不讓你知道前方發生了什麼事情,也許還會告誡你回家要記得繞道而行,同學間也經常相傳著如何經過喪家而不被鬼魂抓走的各種祕訣,再加上傳統民間信仰對於死後世界陰森詭譎的描繪,諸如陰曹地府、牛頭馬面等……種種的忌諱與訛傳,不但加深了我們對死亡的恐懼,更拼湊成了日後我們不主動提起死亡、也不和孩子討論死亡的慣性反應。

讓死亡不再是禁忌

桃園療養院兒童精神科主任陳質采認為

孩子對死亡的觀點是「學習」而來的

因此,當父母親避諱與死亡相關的一切時,將間接地形塑孩子認為死亡是「不可說、不可談」的觀念,死亡也因而成了我們成長過程中一個模糊而灰暗的概念。然而,「死亡」發生於日常生活週遭,它不僅出現於報章媒體、街頭巷弄,也是每個人這一生都必須參與的歷程。

愈是避談死亡

愈無法清楚理解生命無常、緣起緣滅的實相

聖嚴法師曾在《歡喜看生死》一書中提及

「人一出生,死亡就跟著我們了

面對隨時會到臨的死神

如果我們能相信此生有過去,就能坦然接受

並因應此生的因緣;

若能相信有未來,就能懷抱希望,邁步向前。」

因此,唯有了知生死..人生才能無憂無懼,歡喜來去..

儘管父母對生命的認識未必通透,但當父母隨時以一個開放而自然的態度和孩子討論死亡的同時,自己其實也藉此重新學習如何面對死亡。

大學主修心理學,同時也是法鼓山慈善基金會副祕書長的常法法師表示,多數孩子在接受一個觀念的同時,真正重要的,是成年人傳達這個觀念時所秉持的態度。因此,如果父母能抱持著一種平常心、接納的態度來看待死亡,即使言語表達較為笨拙,其所展現的內在涵養也會讓孩子明白「死亡並不恐怖,是可以公開談論的」,即使有些觀念暫時無法釐清,但日後當孩子再遇到類似的情況,比如寵物死亡、親人往生等等,他便會主動提出疑惑,因為孩子知道「死亡」是一個可以和爸媽討論的話題。

「在討論的過程中,父母應盡量以分享交流的方式與孩子互動。」法鼓山心靈環保讀書會帶領人,同時也在小學擔任故事媽媽的黃曉黎說..最受用的方法便是「請教孩子的想法」

例如當孩子提出「死掉是什麼意思?」時,父母不一定要理性刻板地回應:「喔,死掉就是生理機能停止活動…」相反地,可以換個方式問:「那你覺得呢?」或者更細心探問:「你為什麼會這麼問?是不是擔心誰也會死掉?」藉著對話與觀察,父母一方面可以了解孩子真正想要知道的是什麼,同時也能理解孩子對死亡的認知與想法。

而有豐富兒童心理臨床經驗的陳質采也建議,分享的過程中,父母不一定要將成人所知道的死亡概念一股腦兒灌輸在孩子身上,而是依據孩子的認知發展與心理需求回應。有時候孩子雖然問了許多問題,但他需要的也許不是解答,而是父母的陪伴與對話。因此即使爸媽的回答讓人不盡滿意,對孩子而言這些都是可以接受的,況且關於生死的問題本來就沒有正確答案。陳質采強調,有些生命現象,不如留待孩子自己去摸索、發現,會更有意義...

<未完,完整內容請見《人生》雜誌311

感謝文引 Fang大徳

引用時~先快速點3下、複製框內の文章語法、進入內容編輯區~

"勾選"左下角-觀看HTML 原始碼,"貼上語法" ~填上文章 "標題"、按 "立即發表"即可!

陪孩子一起學生死 / 作者:許翠谷


大手牽小手 學習面對死亡


聖嚴法師曾說:「死亡這堂課,是永遠學不完的。」
當我們和孩子談論死亡的同時
孩子對生命敏銳的觀察、直承活潑的活在當下
在在都帶著我們重新去學習、思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


今年二月,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捨報圓寂,簡約而莊嚴的佛事,引起了社會大眾的關注與討論,尤其植存儀式,法師以身示範,破除對色身的執著,讓人不僅認識了死亡是生命的必然,也更願意去探究生命的原貌。而許多小朋友在看了媒體的報導之後,也紛紛提出自己的觀察:「為什麼聖嚴法師這麼厲害也會死掉?」、


「火化的時候,會不會痛?」「人死了之後會去哪裡?」…


聽到孩子的這些疑惑,你會如何回應?是悉心地了解孩子為什麼提出這樣的疑惑,並與孩子一起討論生死課題,或者因為自己也不甚清楚死亡究竟是怎麼一回事,而喝叱一句「小孩子不要亂講話」?


你是否記得,小時候如果住家附近搭了帳篷,懸起竹幡輓額,爸媽總會警覺地摀住你的眼耳,盡量不讓你知道前方發生了什麼事情,也許還會告誡你回家要記得繞道而行,同學間也經常相傳著如何經過喪家而不被鬼魂抓走的各種祕訣,再加上傳統民間信仰對於死後世界陰森詭譎的描繪,諸如陰曹地府、牛頭馬面等……種種的忌諱與訛傳,不但加深了我們對死亡的恐懼,更拼湊成了日後我們不主動提起死亡、也不和孩子討論死亡的慣性反應。


讓死亡不再是禁忌


桃園療養院兒童精神科主任陳質采認為


孩子對死亡的觀點是「學習」而來的


因此,當父母親避諱與死亡相關的一切時,將間接地形塑孩子認為死亡是「不可說、不可談」的觀念,死亡也因而成了我們成長過程中一個模糊而灰暗的概念。然而,「死亡」發生於日常生活週遭,它不僅出現於報章媒體、街頭巷弄,也是每個人這一生都必須參與的歷程。


愈是避談死亡


愈無法清楚理解生命無常、緣起緣滅的實相


聖嚴法師曾在《http://epaper.ddm.org.tw/HL/M146c3M15fea2cM0Mb07M932M96fM5M111M800.htm" target=_blank>歡喜看生死》一書中提及


「人一出生,死亡就跟著我們了


面對隨時會到臨的死神


如果我們能相信此生有過去,就能坦然接受


並因應此生的因緣;


若能相信有未來,就能懷抱希望,邁步向前。」


因此,唯有了知生死..人生才能無憂無懼,歡喜來去..


儘管父母對生命的認識未必通透,但當父母隨時以一個開放而自然的態度和孩子討論死亡的同時,自己其實也藉此重新學習如何面對死亡。


大學主修心理學,同時也是法鼓山慈善基金會副祕書長的常法法師表示,多數孩子在接受一個觀念的同時,真正重要的,是成年人傳達這個觀念時所秉持的態度。因此,如果父母能抱持著一種平常心、接納的態度來看待死亡,即使言語表達較為笨拙,其所展現的內在涵養也會讓孩子明白「死亡並不恐怖,是可以公開談論的」,即使有些觀念暫時無法釐清,但日後當孩子再遇到類似的情況,比如寵物死亡、親人往生等等,他便會主動提出疑惑,因為孩子知道「死亡」是一個可以和爸媽討論的話題。


「在討論的過程中,父母應盡量以分享交流的方式與孩子互動。」法鼓山心靈環保讀書會帶領人,同時也在小學擔任故事媽媽的黃曉黎說..最受用的方法便是「請教孩子的想法」


例如當孩子提出「死掉是什麼意思?」時,父母不一定要理性刻板地回應:「喔,死掉就是生理機能停止活動…」相反地,可以換個方式問:「那你覺得呢?」或者更細心探問:「你為什麼會這麼問?是不是擔心誰也會死掉?」藉著對話與觀察,父母一方面可以了解孩子真正想要知道的是什麼,同時也能理解孩子對死亡的認知與想法。


而有豐富兒童心理臨床經驗的陳質采也建議,分享的過程中,父母不一定要將成人所知道的死亡概念一股腦兒灌輸在孩子身上,而是依據孩子的認知發展與心理需求回應。有時候孩子雖然問了許多問題,但他需要的也許不是解答,而是父母的陪伴與對話。因此即使爸媽的回答讓人不盡滿意,對孩子而言這些都是可以接受的,況且關於生死的問題本來就沒有正確答案。陳質采強調,有些生命現象,不如留待孩子自己去摸索、發現,會更有意義...


<未完,完整內容請見http://epaper.ddm.org.tw/HL/I146bfI15fea2cI0Ib07I932I96fI5I111I800.htm" target=_blank>《人生》雜誌311




http://www.zzve.com/Sample/Alberon/Content_Sample/Sample/ZZ_C_071_034_1_11403369.jpg" width=278 height=328 />



http://l.yimg.com/f/i/tw/blog/smiley/36.gif" />感謝文引 Fang大徳http://l.yimg.com/f/i/tw/blog/smiley/39.gif" />


 


 



 
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iing 的覺塵了塵 的頭像
    miing 的覺塵了塵

    miing的覺塵了塵部落格

    miing 的覺塵了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