等待孩子的成就,要等多久?

 

親子天下雜誌33 作者:詹志禹

你對孩子的期望是為了彌補自己的缺憾,還是發揮孩子的天賦?父母等待孩子的成就要等多久?若一輩子都在等待,你離去時會失望嗎?

科舉考試歷經千餘年而亡,但考試的靈魂從未消散。當代中國大陸的升學考試規模空前,目前台灣的考試種類也不勝枚舉。如果你的孩子六十歲了,還在考場奮鬥,無法成功,你會不會很絕望?

個案W生於明孝宗弘治年間江蘇淮安。其祖先曾數代為官,但父親早孤,貧苦起家,未能繼續仕途,遂從商,故甚盼兒子走向科舉功名之路,以補自己的遺憾。父親好讀四書五經、諸子百家,雖不求甚解,但具正義感,常向兒子講述古人故事,精采生動,慷慨激昂。

W 天資聰穎,童年時勤奮向學,青少年時即已機智善辯,常能指出古書內容中的破綻,鄉親視之為神童,常登門求教或求賜詩詞。他喜聽奇聞軼事,於童子學時,常瞞 父母偷讀小說野史或神仙鬼怪之類的故事,猶如早期台灣的兒童偷讀漫畫。但他不負眾望,約在十六歲時應童子試,輕易考取秀才。


W品學兼優,頗受父執輩賞識,遇到許多貴人。他在考場結識沈坤,一見如故,相互佩服,雙方甚至互拜父母,結為世交。沈坤父親常與兩子縱談古今,鼓勵有加。他另一好友朱日藩之父朱應登,見他博覽群書,也惜才如己出,且凱贈藏書半數,期待他與自己的孩子「雙璧競爽」。

青 年期的他性格狂放、浪漫而不媚世俗,常與好友把酒言歡、暢談詩文,宛如竹林七賢再現。他約在二十六歲結婚,與妻子感情甚篤,每當遠行,思妻甚切。約三十二歲時,以優異成績取得科舉生員資格,與好友朱日藩、沈坤赴南京應鄉試;他最被看好,不料朱、沈中舉,他卻落第。至此,外界常嘲其華而不實。

為了父母期望,考了一輩子試

不久,父親去世,他因科舉失利未能讓父親在生前完成願望,自責甚深,在墓前痛哭悔恨。父喪之後,他必須承擔起經濟生活壓力,故常替人寫應酬文字或代人捉刀,換取微薄報酬維生。為了不使母親也失望,他繼續苦讀三年,再度赴鄉試,不幸仍然落第。當時科舉考八股文,應試「不求文章中天下,只求文章中試官」,故秀出者未必中選。幸虧他對屢試不中的態度仍屬曠達,只歸因於「文章憎命」(文才好,卻命運乖舛)。

約四十二歲時,好友沈坤已中狀元,但他到了四十五歲才中「歲貢」,這是當時給家境貧寒的落第老秀才之安慰名銜,一般人非不得已皆不願接受。約四十八歲時,好友李春芳也舉進士第一。三年後,李春芳很同情他,邀他入京謁選,當老太學生。但時值奸相嚴嵩當權,世宗沉迷道術,他看盡官場黑暗,候選三年始被發派為長興縣丞。縣丞輔佐知縣,官職卑微,薪水微薄,但他仍勤勞為政,風塵僕僕。無奈官場只顧搜刮課稅,他與長官不合,約一年即掛冠求去。

他在科場及官場上長年挫折,可幸仍有一些賞識他的知音,包括正德年間探花蔡昂、詩人王寵、畫家文徵明、文人徐中行、陳文燭等,常交往唱和、評論詩文。他真正喜歡的文風其實是漢唐古文,而非科舉時文。

他年近花甲,雄心猶存,據傳曾協助好友沈坤組鄉勇民兵抵抗沿海倭寇,人稱「狀元兵」。他年過七十,仍關懷民生疾苦、憂心士風萎靡。他感嘆自己兩鬢斑白,卻又期許自己「雖貧杜甫還詩伯,縱老廉頗是將才」。


究竟W是誰?會有什麼樣的命運? 選擇題:

1. 是《儒林外史》中的小說人物,反映科舉制度下的悲劇。

2. 是歷史真實人物,最後絕望的死去。

3. 是歷史真實人物,在逝世前考上科舉做大官。

答案是「以上皆非」,W其實是《西遊記》的作者吳承恩。由於他自己一生從未提起此一創作歷程與感受,身後親友整理其作品,如《射陽先生存稿》時,也未涵蓋此書。所以,他如果確實是此書的作者,可能是在七十歲之後才開始編撰,成書後於八十歲左右去世。

《西遊記》的故事緣起於唐朝,歷代以來經說書人不斷添油加醋共創,吳承恩將長期演化的故事結構化、藝術化、統一風格、去蕪存菁、結合社會觀察再創造。全書百萬餘言,實屬空前之神話巨著,至今不但被翻譯成數國語言,而且不斷透過卡通、戲劇、電影、動畫、電玩等媒介重新面對讀者。


但當時小說被視為「小道」,不但對科舉無益,而且文學地位低下。吳死後三、四十年,《西遊記》傳抄本漸多,清代刻本更多,可惜作者名字鮮為人知。直到魯迅和胡適等人的考證,才大致確認為吳承恩所著,但至今仍偶有爭議。

現代「吳承恩」很多,例如大陸有人考「高考」(升大學)考了十五次仍在門外徘徊;台灣有人參加教師甄試四十餘次,仍在南征北討。

吳承恩一生在考場徘徊,主要是為了完成父母的期望,如果他這一生的堅持是在他潛能的自我實現,會不會有更多偉大的作品?

父母的期望是為了補償自己的欲望還是發揮孩子的天賦?父母等待孩子的成就要等多久?如果一輩子都在等待,你離去時會失望嗎?終究我們會發現:教養孩子和親子關係,不是技術問題,而是人生觀的問題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iing 的覺塵了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