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期專欄:宗教是教育 應回歸教學(上)

「宗教」二字是「宗門教下」的略稱,這是佛門的專用名詞。中國佛教有十個宗派,「宗」是指禪宗,「教」是指禪宗以外的其它九個派別。

  宗教二字,「宗」,有主要、重要、尊崇的意思;「教」,有教育、教學、教化的意思;兩個字合起來就是主要的教育、重要的教學、尊崇的教化。意思是說一個人在世間,你不能不學習,宗教二字沒有任何迷信,跟迷信毫不相干,它是破迷開悟的教學,是以智慧求解脫的教育。

  追本溯源,宗教這兩個字是從外文翻譯過來的,中國古代語文本來沒有這個名詞,中國人用這兩個字來翻譯,太妙了!這是大智慧,是真學問。

他為什麼不翻譯成別的名詞,而翻譯成宗教二字?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,世界上一切宗教的創始人都是值得尊崇的,他們的經典都是好東西。從宗教一詞的翻譯上,我們可以看出中國人的心量很大,對一切優秀文化所持的是讚許和肯定的態度。

  古人說「名不正則言不順」,我們學佛的人要有使命感、責任感,要為佛教正名,也要為一切宗教正名,要把這個名詞的真正意思講清楚、講明白。

  釋迦牟尼佛王子出身,他從小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,是王位的唯一繼承人。但是他覺悟了,毅然捨棄了王位,出家求道。他開悟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講學,「講經三百餘會,說法四十九年」,天天教學,無一日中斷,樂此不疲。

用現在的話來說:釋迦牟尼佛是一位社會義務教育工作者,是我們最根本的老師;我們自稱佛弟子,佛弟子就是佛的學生;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。

這哪裡有半點迷信?跟現在所謂的宗教哪裡有半點瓜葛?可是現在人偏偏把它異化為宗教,這實在是愚癡到了極點!

  釋迦牟尼佛一生從事教學活動,沒有固定的道場,佛一生沒有建過道場。當時的國王大臣、長者、居士主動贈送場所給他,他都不接受,他只是借用一段時間,在裡面講經教學。教學活動一結束,這些場所就歸還人家。

他到處講學,足跡遍及五印度,南面他到過錫蘭島(現在的斯里蘭卡)。佛給我們做出了最好的示範,用四十九年的時間、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:佛教是教學,普度眾生絕對不離開教學。教學在佛教就在,教學不在佛教就消亡。

所以我們要真正了解宗教,就會懂得它確實是最好的教育,對我們大有裨益。我們展開佛經,無論大乘小乘,它裡面講哲學、講科學、講倫理、講道德、講因果,這五個方面佛教都講到了登峰造極,究竟圓滿。

許多哲學、科學的難題,學術界無法解決,但是在佛經裡面都講得很清楚、很詳細、很透徹。

  佛當年教學是口述,你聽明白了、聽清楚了,就照著去做,這叫依教奉行。所以,所有經典的最後一句話,都有——信受奉行。這四個字,就是對老師所講的話要堅信不疑,身體力行,把它貫徹到生活的方方面面,這才叫學佛;如果光念經,不落實經教義理,只圖形式,搞盲目的偶像崇拜,搞名聞利養,那就叫迷信。

  據史載,漢明帝永平十年(公元六十七年),佛教接受漢朝的聘請正式傳入中國。佛教傳入中國之後,跟中國朝野一接觸,立刻受到歡迎。

因為佛教與本土傳統文化非常契機,跟儒家教育在基礎上非常相似。中國的傳統教育是建立在孝親尊師的基礎上,而佛法教學也是建立在孝親尊師的基礎上。從此佛教在中國生根、發芽、開花、結果,成就遠遠超過了印度。

  佛教在唐朝形成了正規教育,這就是叢林制度。叢林制度是中國佛教的特色,叢林講就是現在的佛教大學。

叢林的主席就是大學校長,首座和尚相當於教務長,維那相當於訓導長,監院相當於總務長,十個宗派就好像十個院系,它的教學分工跟現代的大學完全相同,只是稱呼不同而已。所以它是一個完整的學術機構,與宗教迷信完全不相干。

  在中國,寺院庵堂就是佛教的學校。寺的本來意思是什麼?寺是中國古代政府的辦事機關,這個機關在政府裡地位是最高的,是國家一級政權部門,直接歸皇帝掌管,而且永久設立,不能變更。宰相所管轄的稱部,部是可以撤換的,可以增設,也可以取消,而寺不可以,寺是永久性的國家機構。

譬如我們在歷史書上念到的鴻臚寺,鴻臚寺管什麼?管外交。從前宰相不管外交,外交是皇上管的。寺的長官叫卿,所謂三公九卿,他們都是直接為皇上辦事的。

三公是皇上的顧問,九卿是他底下辦事的九個長官。古代皇上治理國家,最初設有九個寺,佛教傳入中國後,皇帝特別重視,再增加一個佛寺,一共十個,非常圓滿。

佛寺裡有執事方丈(或者稱住持),方丈是校長,他下面有三個部門:首座是教務長,維那是訓導長,監院是總務長,你看跟我們現在的學校編制是不是一樣!名稱不同,事實完全一樣,所以佛寺是國家級的教育機構。

  由於皇上帶頭,老百姓尊敬皇上,所以佛教在中國比儒道的教育普及得更快更廣,影響更大。一直到清朝初年寺院都是教學場所,歷代高人輩出,真的有學問、有德行。

從前出家不容易,要參加國家考試,比考進士還難,為什麼?這個考試最後一關要通過皇上面試。

出家人被尊為人天師,皇上要考察你有沒有資格?他要是覺得你不錯,你的德行、學問可以做我的老師,他才發文憑給你,這個文憑叫度牒。拿到度牒後你才能出家,沒有度牒出家是犯法的。

從前出家人除了在一般學問方面要跟進士平等外,還要加考佛教的經典,所以出家人素質高,在社會上的地位受到尊重。可惜這個制度被順治皇帝廢棄了。

這一廢棄之後,流弊就產生了,什麼人都可以出家,素質一落千丈。所以印光大師對順治皇帝所做的這樁事情,永遠不原諒,斥之為大錯特錯。

印光大師開示:論事須適宜

學佛必須專以自了為事,然亦須隨分隨力以作功德。若大力量人,方能徹底放下,徹底提起。

中下之人,以無一切作為,遂成懶惰懈怠。則自利也不認真,利人全置度外。流入楊子拔毛不肯利人之弊。

故必須二法相輔而行,但專主於自利一邊。二林之語,亦不可誤會。誤會則得罪二林不小。二林之意,乃專主自利,非并隨分隨力教人修習淨土法門全廢也。

利人一事,唯大菩薩方能擔荷。降此誰敢說此大話。中下之人,隨分隨力以行利人之事,乃方可合於修行自利之道。以修行法門,有六度萬行故。

自未度脫,利人仍屬自利。但不可專在外邊事跡上做。

 

倫理道德:孟母三遷

佛法知道一切法有因、有緣、有果,但是關鍵還是在緣。所以佛家常講緣生,它不講因生。緣,中國古人常講「近朱則赤,近墨則黑」,環境對你決定有影響。

孟子的母親教他的小孩是孟子,我們知道歷史上記載的「孟母三遷」,為小孩搬家搬了三次。為什麼?鄰居,小孩跟小孩玩,他就受了染污。

第一次居住是在農村,農村小孩學什麼?學埋葬死人,孟子母親看了,這個不適於小孩。

第二次搬家,搬到靠近一個市場,正好這個市場裡面是個屠宰的、賣肉的,孟子又學會了,天天在殺畜生,在做買賣,孟母覺得這個也不行。

第三次搬到私塾旁邊,小孩都在念聖賢書,孟子也學會讀書,學會了禮敬,這地方好。這就說明,父母對子女的愛護,要給他一個非常好的學習環境。

孟子沒有辜負他的母親,真的成為聖人。孔子、孟子的母親都是典型的人物。

做母親最偉大的任務,就是把自己的子女教成聖賢,在出世間法裡面就教他成佛、成菩薩。母親的偉大,偉大在此地,不是別的。

答疑解惑

問: 老法師曾說,人在斷氣後助念十四到二十四小時,就可隨順風俗人情予以火化或冷凍。但為何在《如何往生不退成佛》一書裡提到,火化要在七天以後舉行,或至少要停放三天?

答:《如何往生不退成佛》,這本書的原名叫《飭終須知》,因為《飭終須知》大家不好懂,所以我們就把它換了個名稱。

這是古大德教導我們的,應該要依教奉行。停放三天、停放七天,現在社會是不許可的。如果國家不能改變法律,我們就一定要遵守國家法令規章。

  現在的醫院裡面,人一斷氣之後,十分鐘就要送到太平間,就把他冰凍起來。在佛門習俗裡,這是很可怕的事情。

因為人斷氣之後,神識還沒離開。神識至少是八個小時之後才離開,所以斷氣之後,八個小時助念那是關鍵時刻,對他最有利的。八個小時,不要去碰他,碰他,他有痛苦,他會起瞋恨心。

臨終起瞋恨心會墮惡道,所以不要叫他生煩惱。這時候幫助他念佛,提醒他念佛,希望他跟著念佛就好。

  十二個小時、十四個小時是最安全,八個小時是離開快的,到十二個小時、十四個小時,應該是離開了。

那二十四個小時,福報就太大!醫院絕對不許可的。

台灣是佛教的地方是可以的,但香港的法律就不行。在中國,雖然有法律,但是他還有人情,法律上規定這十分鐘離開,可是那些醫生、護士會幫助、會通融,他們可以幫助你到八小時、十二小時、十四小時。

我們韓館長往生的時候就十四個小時,醫生、護士幫忙。所以這是中國人有人情,外國人不講人情,只是依法辦事,中國有融通。

  當然能夠停三天或者停七天,這也是對他的懷念,也是人道,不忍心把他很快就埋葬。這三天到七天,再看他的變化,對學佛的人增長信心。

第一個,學佛的人說他身體柔軟,七天還是柔軟的。韓館長是七天才入殮,七天後給她洗澡換衣服,全身柔軟,這大家生信心。而且容貌(相貌)是愈變愈好,變得更年輕,你看她確確實實像在睡覺,不像是有病的樣子,這給一般人增長很大的信心。

 (佛陀教育雜誌第339期)

願以此功德。迴向徐美蘭

上報四重恩。下濟三途苦

若有見聞者。悉發菩提心

盡此一報身。同生極樂國

也願以此功德迴向十方法界眾生

皆共成佛道

卍 南無阿彌陀佛 卍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iing 的覺塵了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