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

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

大勢至法王子,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,

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:

「我憶往昔,恆河沙劫,有佛出世,名無量光;

十二如來,相繼一劫。

其最後佛,名超日月光;

彼佛教我,念佛三昧

譬如有人,一專為憶,一人專忘;

如是二人,若逢不逢,或見非見。

二人相憶,二憶念深;

如是乃至從生至生,同於形影,不相乖異。

十方如來,憐念眾生,如母憶子;

若子逃逝,雖憶何為?

子若憶母,如母憶時,母子歷生,不相違遠。

若眾生心,憶佛、念佛,

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,去佛不遠;

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。

如染香人,身有香氣;

此則名曰:香光莊嚴。

我本因地,以念佛心,入無生忍;

今於此界,攝念佛人,歸於淨土。

佛問圓通,我無選擇;

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

得三摩地,斯為第一。」

 

「十方如來,憐念眾生,如母憶子。」

再比喻說,十方諸佛,悲愍憐惜眾生,

像慈母想念兒女,

「若子逃逝,雖憶何為?」

若為人兒女者,棄父母不顧,浪遊他方,

慈母雖日思夜念,又有什麼作用呢?

「子若憶母,如母憶時,母子歷生,不相違遠。」

倘若兒女思念母親,也像慈母憶念子女一樣,

舐犢情深,別說今生,縱使經歷多劫,也不會失散分離。

 

以慈母喻佛­ ,子女喻眾生,佛是眾生大慈悲父,

超過世間父母千萬億倍,常憐念眾生,

眾生常不領情,不肯念佛,故不相見。

「若眾生心,憶佛、念佛,現前、當來必定見佛。」

假若眾生心,能真切的憶佛、念佛,

或現前今生,或臨終,或將來必定可以見佛,親近佛。

「去佛不遠,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。」

­離佛不遠,就靠憶佛念佛,不必借用他法,

自然破迷啟悟,心開見佛。

 

「如染香人,身有香氣,此則名曰香光莊嚴。」

又比喻說,好像香店作香賣香的地方,進入其間,

久受熏習,自然身有香氣,

常憶佛念佛,以佛之法身香、智慧香莊嚴我們身心,

便可轉凡成聖,這就叫作「香光莊嚴」。

香光莊嚴就是念佛法門的名稱。

何謂「念佛三昧」?

就是專一其心在念,精神集中在念,

這時候,行不知行,坐不知坐,渴不知渴,

不知飢,食不知食,睡不知睡。

無論是行住坐臥,都在「南無阿彌陀佛」

六字洪名中打旋轉,

念到內邊也是阿彌陀佛,外邊也是阿彌陀佛,

無論什麼音聲,皆變為阿彌陀佛的音聲。

這時候,沒有其他的妄想,只有一心念佛,

這就是到念佛三昧的境界。

(一九七七年八月廿日,至八月廿六日

宣公上人於萬佛城萬佛殿佛七開示節錄)

(文字已校正。miing頂禮合十)

 

 引用時~先快速點3下、複製框內の文章語法、進入內容編輯區~

"勾選"左下角-觀看HTML 原始碼,"貼上語法" ~填上文章 "標題" ~按 "發表"即可!


http://home.educities.edu.tw/nkhs9323005/gif0631.gif ;">




http://f8.wretch.yimg.com/richjf46/25/1671847545.jpg?lYp.uEJDchGfm7Cgb0VAvxQwvMT_GhFyYD2cKimcEYhmUf.3n0JwiWpIghCy" />


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


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



http://blog.roodo.com/h40623/24f8d87d.gif"> border=0 src="http://blog.roodo.com/h40623/24f8d87d.gif" />



大勢至法王子,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,


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:


「我憶往昔,恆河沙劫,有佛出世,名無量光;


十二如來,相繼一劫。


其最後佛,名超日月光;


彼佛教我,念佛三昧


譬如有人,一專為憶,一人專忘;


如是二人,若逢不逢,或見非見。


二人相憶,二憶念深;


如是乃至從生至生,同於形影,不相乖異。


十方如來,憐念眾生,如母憶子;


若子逃逝,雖憶何為?


子若憶母,如母憶時,母子歷生,不相違遠。


若眾生心,憶佛、念佛,


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,去佛不遠;


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。


如染香人,身有香氣;


此則名曰:香光莊嚴。


我本因地,以念佛心,入無生忍;


今於此界,攝念佛人,歸於淨土。


佛問圓通,我無選擇;


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


得三摩地,斯為第一。」



 



http://www.amtb-mtl.org/images/dashizi1.gif" width=260 height=400 />


「十方如來,憐念眾生,如母憶子。」


再比喻說,十方諸佛,悲愍憐惜眾生,


像慈母想念兒女,


「若子逃逝,雖憶何為?」


若為人兒女者,棄父母不顧,浪遊他方,


慈母雖日思夜念,又有什麼作用呢?


「子若憶母,如母憶時,母子歷生,不相違遠。」


倘若兒女思念母親,也像慈母憶念子女一樣,


舐犢情深,別說今生,縱使經歷多劫,也不會失散分離。


 


以慈母喻佛­ ,子女喻眾生,佛是眾生大慈悲父,


超過世間父母千萬億倍,常憐念眾生,


眾生常不領情,不肯念佛,故不相見。


「若眾生心,憶佛、念佛,現前、當來必定見佛。」


假若眾生心,能真切的憶佛、念佛,


或現前今生,或臨終,或將來必定可以見佛,親近佛。


「去佛不遠,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。」


­離佛不遠,就靠憶佛念佛,不必借用他法,


自然破迷啟悟,心開見佛。


 


「如染香人,身有香氣,此則名曰香光莊嚴。」


又比喻說,好像香店作香賣香的地方,進入其間,


久受熏習,自然身有香氣,


常憶佛念佛,以佛之法身香、智慧香莊嚴我們身心,


便可轉凡成聖,這就叫作「香光莊嚴」。


香光莊嚴就是念佛法門的名稱。


http://f8.wretch.yimg.com/richjf46/25/1671847545.jpg?lYp.uEJDchGfm7Cgb0VAvxQwvMT_GhFyYD2cKimcEYhmUf.3n0JwiWpIghCy" />



何謂「念佛三昧」?


就是專一其心在念,精神集中在念,


這時候,行不知行,坐不知坐,渴不知渴,


不知飢,食不知食,睡不知睡。


無論是行住坐臥,都在「南無阿彌陀佛」


六字洪名中打旋轉,


念到內邊也是阿彌陀佛,外邊也是阿彌陀佛,


無論什麼音聲,皆變為阿彌陀佛的音聲。


這時候,沒有其他的妄想,只有一心念佛,


這就是到念佛三昧的境界。


(一九七七年八月廿日,至八月廿六日


宣公上人於萬佛城萬佛殿佛七開示節錄)



http://www.chandao.com/upload_files/14/vbCAEd20050414084212807.jpg" width=640 height=480 />



(文字已校正。miing頂禮合十)



 


 
 
 
 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iing 的覺塵了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7) 人氣()